本网讯(通讯员 黄雷/文 朱垣/图)2022年春节,武汉市推出“在武汉,过大年”“欢乐”菜单,为广大市民和观光游客打造旅游惠民、文博社教等六大板块108道文旅大餐,陪伴市民、游客在汉欢乐过大年。2月12日,元宵节前夕,星空在线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合作,将“思政大讲堂”移动至博物院的“考古大讲堂”,精心策划打造一场教育活动,为市民和外地游客奉上其中一道“新春着华服”“文化餐”,传统文化散发出的“荆”彩年味,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受到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过新年,穿新衣,换新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五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人们对传统服饰的热爱与日俱增,汉服这一显性文化符号从“出圈”到“出海”,掀起愈来愈强劲的国风潮。身着传统元素的汉服、华服出游、出席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针对这一文化现象,马院《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团队,确定了“新春风雅,与子同袍”活动主题,制订详细实施方案。1月28日,活动预告在博物院官网一经发布,当天便被预约一空。
2月12日下午,活动以“讲”、“演”相结合的形式,分《汉服风行,衣冠华夏》主题文化讲座和汉服“同袍”体验两个阶段进行。预约观众在博物院“考古大讲堂”聆听姜玲教授主讲汉服文化专题讲座,领略华夏衣冠美学。讲座内容由“汉服之形 、汉服之神、汉服之美,汉服之辩”四个部分组成,介绍汉服词源和华夏衣冠体系的变迁,讲解汉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解析当今汉服国潮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她指出:汉服,并非只一件简单的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形式,它体现着炎黄子孙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是华夏之本,民族文化之根。只有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汉服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穿出品位,穿出美。期间,黄雷、万若冰老师还穿插组织了汉服知识有奖问答活动,与听众展开互动。
随后,在副院长朱垣的带领下,大家来到博物院序厅参与汉服情景模拟“穿越”活动,闻讯赶来的汉服“同袍”们共同呈现了一场非遗艺术“快闪”表演,吸引许多到馆参观的游客驻足观看。俞运龙老师等人的古琴雅音、昆曲雅乐、古典舞、国学诗词情景剧、汉服集体舞轮番上演,赢得观众掌声阵阵。在最后的集体舞环节,还邀请观众共同参与,大家载歌载舞,共同欢庆元宵佳节,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湖北卫视等媒体现场采访并进行了报道。
姜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华,荣也,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自己作为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志愿服务人员,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载体和传播渠道,激活其生命力,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责任编辑: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