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黄雷 文/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面对疫情没有旁观者,众人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承担起社会责任,合力打赢这场全民的战斗。思政·公共课教学部的教师们充分发挥文学记录时代、讴歌英雄的重要作用,表达对抗击疫情的决心和支持,创作诗歌并朗诵《我们的战“疫”》。活动作品通过中国职教学会人文素质专委会的礼仪文化研究公众号“情满战‘疫’”专栏进行宣传,传递战“疫”正能量。
《我们的战“疫”》由思政·公共课教学部谢贝妮、汤传文共同创作完成,十位老师自发组织,隔空朗诵。而此时除了蛰居武汉,有的老师回家探亲,有的老师在社区志愿服务一线,然而大家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咫尺天涯,来之能战。为了呈现优质的作品,张盈录制统一的朗诵样板,每位老师自学样板后录制小样,再根据音质音色分配任务,各自完成朗诵音频录制。从活动的发起到作品最终成型历时一周的时间,录制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不能见面交流,他们多次召开视频会议隔空讨论;录制条件简陋,干扰多,老师们躲到厕所里录制,以保证安静的环境,展现出更优美的声线;王军力等几位老师身在老家,没有电脑设备,全程仅靠一部手机完成录音,录制好音频却数次出现了瑕疵,交流后,迅速重新录制,反复提交,直到与背景音乐和其他老师的音频实现匹配。
后期制作也颇耗费精力,十多人的声音语言,要达到情感一致,节奏一致,工作的琐碎烦难可想而知。谢贝妮与汤传文搜集了大量素材,从视频的剪辑连接、音频的分类合成到配乐的编辑衔接,从录像的恰当截取、声音的艺术效果到歌曲的气氛烘托,一步一步完成制作,反复沟通协调朗诵音色,最终在老师们的积极配合支持下将所有录制稿合成最终作品。
《我们的战“疫”》中一句句浸透善愿美意的心声,汇成的是一股抵御疫情的激流,抚慰伤痛的暖流,这是对人间大爱的呼唤,对真情勇士们的礼赞。人间有爱,待到战“疫”胜利时,我们再相见!
我们的战“疫”
当春雷无法在这个春天奏响,
当网络成为彼此的唯⼀联系,
当白昼变得同黑夜那般宁静,
当初雪落下的城市悄无声息,
走向春天的大门,
成为与我们最远的距离。
最美逆行者紧紧握住用生命铸造的匕首,
前仆后继,死死扼住死神的咽喉。
他们毅然披上雪白的战衣,
包裹住也是血肉之躯的自己。
他们筑起铜墙铁壁,
坚定地把不幸的⼈们牢牢护起。
火神降临,雷神崛起,
哪怕恶魔不让人喘息,
全国人民也咬紧牙关⼀起努力。
哪有什么基建狂魔?
哪有什么⼈间奇迹?
只因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疫情之中,我们毅然顶天立地!
我们,从不孤单!
我们,绝不言弃!
因为四海的兄弟把最硬的鳞都赠予我们,
哪怕伤痕累累,
也在所不惜。
⼀辆辆满载物资的卡车,
⼀批批奔往前线的战士,
⼀个个医院医院的康复者。
我们仰望明媚的蓝天,
看到的,是这个春天最动人的风景;
护士剪掉了长发,
哪怕双手被手套闷到红肿皲裂,
哪怕脸颊被护目镜勒到变形,
依然舒展着笑颜面对受难的生灵。
从总书记的系列指示,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从各地方部门的快速跟进,到专家医生的全心投入。
支援!从全国到武汉。
感恩!从武汉到全国。
还记得那⼀夜,一月二十七日晚⼋点。
小区内国歌的声浪澎湃,
那从胸膛迸发出的嘹亮歌声,
是这个春天最动听的奏鸣。
109年前的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第⼀声枪炮声响起。
如此血性的江城,
又怎会因逼仄的道路而停下前行?
更何况,今天,神州大地⼗四亿同胞,
与武汉同呼吸,共命运!
没有⼀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个春天不会到来。
愿初春不寒,⼈间温暖。
愿时间转换,病毒早散。
这个年,这个寒假,
让我们更多地
和温情在⼀起,
和人间大爱在⼀起。
同舟共济,科学防疫。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待到战“疫”胜利时,
九省通衢,光谷腹地,
我们,再相聚!
点评:疫情使我们不得不关上了家门,而责任与担当又激发我们打开了自媒体这扇“窗”;窗外疫情逼人春寒料峭,窗内诗意涌动春意盎然。愿我们的声音插上翅膀从这里放飞,为前方的白衣天使,为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捎去我们的一份崇敬,留下我们的感恩之情。(刘捷)
责任编辑:毕小艳